——谈心理健康管理对于医疗安全的影响

 本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贵州安顺发生公交司机坠湖事件,导致20名乘客遇难,驾驶员也随之死亡,交通部因此发出公开提醒:“要督促公交企业密切关注驾驶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状况,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健康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严禁客运车辆带病运行,加强公交车运行动态监控,及时提醒和纠正不安全驾驶行为。”

这一段文字两次谈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名词,但两次这两名词的次序有所不同。是否说明驾驶员心理不健康比身体不健康对于安全驾驶的威胁更大?联想到医疗安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不过心理不健康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常常被疾病的进程和各种可能的医疗意外所掩盖,不容易发现罢了。

昨天看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通报,说世界疫情流行尚未达到高峰,而中国已经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阶段,这值得自豪。由于这次新冠肺炎是上世纪全球流感大流行后的又一次全球疫病大流行,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已经率先进入到疫后时代。而疫后时代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是疫后综合症的防治,心理与行为障碍是疫后综合症的重要表现,对当前复工复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更深刻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恐怕在于今后的安全生产,而对于医疗来说就是医疗安全了。

哪些心理不健康威胁医疗安全呢?或者说从医疗安全管理上要关注心理不健康的哪几个方面呢?笔者尝试做如下分析。

  1. 患者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于安全的影响与医疗所处的岗位有所不同。医疗服务与其他的服务不同,其他的社会服务一般只是服务者的服务,被服务者一般只需要接受或者享受服务即可做到安全。而医疗服务更要靠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患者本身的心理健康决定了医疗是否可以做到安全。

  2. 医务角色行为。在医疗安全管理中,一直强调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从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来说,专业操作规范只是专业角色行为的一个指引,医疗服务操作规范的目标是要让医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和准确表现医务角色行为。医务角色行为不仅仅包括严守操作指南,还包括了角色心理与其他相关行为表现,譬如操作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能让患者感受到的言语、表情与体态,文字记录及其角色环境构成等。角色行为不健康亦是重大医疗安全隐患。

  3. 关键岗位和特殊状态。笔者早年有观察与研究,不同的岗位心理健康对于医疗安全的影响性有所不同。譬如夜班岗位、急诊岗位、手术岗位、交接班状态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角色行为对于医疗安全的影响就较大。医疗意外与事故最可能发生的时段与环境常常在一些关键岗位与特殊医疗状态中。

  4. 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医疗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均可能影响到医患的心理。医患关系受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疗安全,而不良或不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医疗行为趋向保守,医疗的安全度貌似大了,但医疗的目标后果更难达到医患双方的预期了,不管是患者还是医院管理方,挑医疗过程的毛病动机就更加强烈了。医疗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的、同时也是开放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没有事前剔除次品的机会,因此医疗活动中的不完美(但不一定是差错)也就会导致医患纠纷发生,最终演化为医疗安全事件。

  5. 医院安全感威胁。医院作为公共场所已经得到法律上明确的定位,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增强安全感,同时也会带来不安全感。目前已经有地方实施就诊先安检,但要全面推开,及普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恐怕还有待时日。在伤医事件频发的当下,医疗安全感相对缺乏,从而使医患双方均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安全威胁,使得医务人员处于慢性应激的状态,这不但损害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延缓患者的疾病康复,也会导致医疗安全处于风险之中。

       而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安全新威胁,可以从医院实施心理管理制度、临床科室普遍设置心理治疗师及普及患者(住院及慢性病门诊)心理健康体检三个方面着手。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