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png

昨天在北京闭幕的全球妇女峰会,释放了一个与我们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信号。峰会主席声明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家庭友好和家庭支持政策措施,保障妇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这看似是在谈妇女权益,实则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议题——家庭,应当成为我们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而家庭心理服务应成为社会心理服务重中之重

这个定位的转变,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治理正在从关注宏观系统转向关怀微观个体,从解决表面问题转向滋养根本福祉。理解这一转变,不仅关乎政策制定,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

为什么是家庭?社区心理服务的瓶颈与突破

2018年我国开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来,我们主要依托社区开展服务。社区心理室、心理咨询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无疑是个进步。但实践中也遇到了瓶颈:有时候活动办了,人却没来;咨询室开了,门可罗雀。这种“上热下冷”的局面,本质上是因为社区仍然是一个相对公共的空间,而心理问题,往往是最私密、最不愿公开言说的。

记得有位社区心理辅导员曾分享:“我们准备了很好的亲子讲座,但来的多是本来关系就不错的家庭。真正需要帮助的,反而因为怕丢面子不愿来。”这种尴尬道出了实情——心理服务若不能进入最私密的家庭空间,就难以触及最真实的问题。

家庭则不同。它是情感的容器,是压力的缓冲带,也是心理问题的第一现场。夫妻间的一次争吵、父母对孩子的一句无心批评、子女对长辈的一次不耐烦,这些日常互动中蕴藏着最丰富的心理信息。将家庭作为心理治理的基本单元,相当于把心理服务送到了“问题发生地”,这比在社区设点要精准得多。

妇女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一个关键杠杆点

峰会声明特别强调保障妇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这绝非偶然。在现代中国家庭中,妇女通常承担着情感维系者、矛盾调解员、关系润滑剂等多重角色。她们的心理状态,如同家庭情绪的晴雨表。

来访者李女士,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有段时间,她因工作压力变得焦虑易怒,结果整个家庭氛围都变得紧张——丈夫回家越来越晚,孩子成绩下滑,婆媳矛盾增多。后来她参加了一个女性心理支持小组,学会了一些情绪管理方法。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她的改变,整个家庭的氛围也开始缓和。

这个例子生动说明:投资于妇女的心理健康,实际上是在投资整个家庭的心理资本。当妇女在家庭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当她们的心理需求被看见和满足,她们就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定海神针”的作用,带动全体成员的心理成长。

“治疗”到“滋养”:家庭社会心理服务的范式转变

将家庭作为心理服务的基本单元,意味着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滋养,从解决问题转向促进发展。

传统的心理服务多在问题出现后才介入,如同“救火队”。而家庭本位的心理服务更注重日常的“心理滋养”,通过改善家庭互动质量来提升成员的心理免疫力。

具体来说,这种服务可以体现在:

建立家庭心理对话机制。比如鼓励家庭定期开“心情分享会”,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感受。这不是严肃的家庭会议,而可以是边喝茶边聊天的轻松时刻。家长可以带头分享“这周我最开心的一件事”和“一件让我有点困扰的事”,孩子自然会跟着敞开心扉。

发展家庭共同心理技能。一起学习简单的中医适宜技术,如夫妻相互推拿按摩,小儿捏脊推拿;也可以学习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当感到愤怒时先深呼吸十次再说话;或者共同练习正念冥想,每天花十分钟安静地坐在一起。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显著提升家庭的情绪氛围。

打造家庭心理支持网络。招募雷锋式社区中医心理师,在社区工作者的组织下深入家庭,通过“家庭结对”的方式,让几个家庭形成互助小组,分享育儿经验、化解夫妻矛盾、共同应对压力。这种非正式的支持往往比专业咨询更易被接受。

赋能家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将家庭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体系建设重点,核心在于“赋能”——让每个家庭都成为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专家。

比如针对亲子关系问题,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家长“你该怎么做”,而是帮助整个家庭看到互动模式的问题:也许是父亲长期缺席子女教育,也许是母亲过度包办,也许是三代同堂带来的教育理念冲突。通过家庭会谈等方式,让所有成员共同创造解决方案。

对于经济压力导致的家庭心理问题,服务可以整合就业指导、财务规划等资源,但核心是帮助家庭建立“共同面对”的信念。许多贫困家庭之所以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家庭凝聚力。“我们在一起,什么困难都能度过”——这种信念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心理资源。

而对于失独家庭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在助推机器人服务进入家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情景陪伴服务市场,让情境陪伴疗法为特色的中医心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的专属,提升其幸福感。

迈向第二周期:家庭本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全球妇女峰会的声明,为我们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第二周期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从社区下沉到家庭,从普遍化走向个性化。

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

培养家庭心理陪伴师这些专业人员不上课、不治病,而是进入家庭,在陪伴中观察互动模式,提供个性化建议。他们更像是家庭的心理管家“心理教练”。

开发家庭心理自评工具。让每个家庭都能定期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的《汉字心智透视系统》,只需要自由联想汉字就能做一次系统的心理体检,让老人在一个写汉字的游戏中觉察自己,领悟积极的心理。

将心理服务融入家庭政策。如在婚育登记、家庭教育指导等环节自然嵌入心理支持内容。

鼓励企业实施家庭友好政策。如提供家庭心理咨询福利、设立“家庭日”让员工提前回家等。

期待:社会心理服务创新,从家的温暖到社会的韧性

全球妇女峰会关于家庭支持的倡议,表面上关注的是妇女权益,深层推动的却是整个社会心理治理模式的升级。

当我们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心理单元,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更健康的个人心理状态,更是更和谐的家庭关系、更有活力的社区,以及更具韧性的社会结构。

家的温暖,从来都是最好的心理良药。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温暖成为可以培育、可以传递的社会资产。从北京发出的这一全球倡议,最终要落地于我们每家每户的日常烟火中——在夫妻的理解里,在亲子的笑声里,在代际的包容里。

这或许就是社会心理服务最美的样子:不是高高在上的专业术语,而是融入生活的关怀智慧;不是被动等待的问题解决,而是主动创造的美好生活。

加入雷锋志愿行动,当雷锋中医心理服务志愿者——雷锋行动中医心理服务女性心理成长及创(就)业帮扶计划招募书

报名咨询:13720180269(阿呆老师)

阿呆.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