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与需求也进一步提升。过去对于健康的重视停留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层面,而今却发展到心理健康的更高境界。到底是社会发展随之造成了更多的人产生心理不健康,还是生活发展了使人们缩小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外延呢?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凡事都有两面性和相对性。过分高估心理障碍的危险或低估心理障碍的危险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


有著名心理健康学者认为:即使是心理学家也不能避免出现心理障碍;即使是一个毫无心理专业知识的普通人,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表面上看来是生活压力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但其实生活压力并非心理障碍的根源,充其量只是诱因。真正让我们心理失去健康的,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用心学词语来说,有种欲望导致心理失去健康,即私欲、物欲和人欲,可以“贪欲”来概括。私欲是自我满足之欲,物欲是本能与占有之欲,人欲是征服与控制之欲。三种欲望遮蔽良知、泯灭良知,而良知又如此顽强,相互交织争斗,从而使道心渐失、人心渐长。用精神分析学说也就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使自我难以协调。


所以当欲望充斥大脑,势必让心灵失智,良知无法照亮内心,从而难以明辨是非。这就是骗子为何用那么荒唐简单的骗术能骗到人,是因为骗子洞悉到了受骗者的贪欲。俗话说利欲熏心,让心不再明亮,当然就辨别不了是非。心理健康者清心寡欲,思想独立,逻辑分明,岂是花言巧语所能蒙蔽的?没有贪欲,此心亦是初心,初心良知充盈,心里哪来污染?初心虽存良知,但初心只是初心,并不完美,需要致良知修成道心,防止随身体变化而成人心,人心最难测,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骗子能骗到人的另一面是骗子比专业人还专业。专业人士因为真诚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而骗子要刻意骗人,必然充当专家取取信于人,由于他们并非诚心为客户,而是要骗取人的钱财色相等,所以扮演所谓的专家,有时真的比专家还专家。利用专家的角色行为骗取受骗者的信任,所以更能让人上当受骗。其实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健康人都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生活。正因为生活不完美,所以人们才不断地追求完美,完美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心理及医疗行业是两个被骗概率较高的行业,因为人们对心理的兴趣极大,兴趣在某种意义上是私欲,追求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医疗行业更是生命相托的行业,更在乎专业之完美而这二个行业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知识对称性又严重不对等,就更增加了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大众只有充分地接受心理健康科普和医学科普,才能提高识别心理与医学骗术的能力。同时,对于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而言,现实中每个人既要乐于接受不完美,但也要有追求完美的精神,这样就能对健康持以客观中正的立场,从而保持对健康的关注,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另外,致良知,去贪欲,保持对私欲、物欲和人欲的戒备,而使良知与欲望保持一种理性的平衡,从而维系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也更加促进了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