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医保基金年末总是紧缺、许多慢性病难以控制、身心疾病的治疗效果难以保障,也使得医院运营捉襟见肘。

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次序

现代医学模式是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把疾病看作生物性的,其治疗是运用生物医学的方法,依靠药物、手术与功能康复性的治疗手段。生物医学技术消耗的主要是社会物化资源,其成本代价高昂。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身心疾病以及以躯体症状表现的心理疾病,其治疗的现实仍然在以生物医学方法来主导,这不仅仅浪费医疗资源,其诊疗效果也不好。

身心疾病、躯体化症状表现的心理疾病,理应是心理治疗为主,生物医学治疗为辅。而生物疾病的诊疗在当今社会,也需要先行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就医的依从性,改善心理预期,从而促进生物医学的疗效,降低生物医学成本。

因此,运用现代医学模式,除了紧急救治的危重生物疾病病人,都不应是从生物医学诊疗开始,而应该从患者的疾病诊疗社会适应开始,继以心理治疗,而后才能顺利进行生物医学治疗。这样的诊疗次序才是有助于医疗资源节约,同时也是最为绿色环保的医疗。

现代医学模式次序转换的障碍

前述的医学模式次序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为何就是难以实施与实现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社会对于医学模式的认知尚停留在医学界,大众并未形成对社会心理医学重要性的社会心理认知。特别是基本医疗保健政策,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心理治疗排除在基本医疗之外,从而在制度上形成了运用社会心理医学技术的政策壁垒。

其次,普遍不认为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客观现实性,从而形成了心理疾病患者就医的恐惧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从而影响了心理医学的发展与普及。

第三,过分强调的心理治疗技术的职业性,而忽视其心理治疗技术的专业普及性。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有着心理学的天赋。现代医学三维模式对医务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与技术上的要求应该是生物医学、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三者的平衡掌握与平衡应用。

不能形成这样错误的社会认知:生物医学医务人员人人要学,而社会心理医学只能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去做。从今年各地报考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审查来看,不少地方的资格审核人员,就带有明显的上述偏见。譬如限制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护士、甚至是临床医生报考心理治疗师,这是典型的把心理治疗当着职业而不是一个普及型的医学技术。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助力心理治疗技术普及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一种国家考试,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是推动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有效激励措施。健康中国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而心理专业人才又十分紧缺的现实环境下,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该助力心理治疗技术的普及,从报考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医务人员报考。应该允许临床、护理、心理、音乐、药学、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有心理治疗专业兴趣与技术能力的人报考心理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国家严格的考试来检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心理治疗专业技术学习与应用中的掌握程度,合格者授予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资格,以满足心理治疗技术普及应用的需要,缓解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

现代医疗技术正走向综合与融合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强化基层医疗,要让医疗资源下沉,不能过分强调医疗的专业化细分,而应该着手培养全科型的医学人才。心理治疗技术是全科医学技术的一个核心部分,无论是医疗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还是心理咨询师,都理应系统掌握。在社会区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从发展分级诊疗、重视首诊技术质量的提升着眼,应该鼓励医务人员报考心理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从而让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助力于社会心理医学技术的普及。只有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改变了,社会对于医学模式的认知清晰与全面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应用与次序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医疗的社会高成本才有可能降低。

心理治疗师微信.jpg

心理治疗师Q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