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 (1).jpg

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自正月初一开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027-87278238)以来,在来访者的电话中,诉说自己体温(腋下温度)在37.137.4°C之间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有一些来访者是此前有感冒,的确发烧过;也有一些来访者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症状,只是测量体温时发现超过37°C了。他们自己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复测量体温,有时在37°C以下,有时在37°C以上。这些来访者在电话倾诉及与咨询师的交流中,明显伴随有其他一些对新冠肺炎疫情及隔离在家的焦虑与恐惧行为表现。有的来访者还反复去医院寻求确诊,也有的恐惧不敢去医院而在家倍感恐慌。

心理治疗师.jpg

其实所谓正常体温是指测量了大量的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体温统计出来的一个平均值。传统的体温测量一般有口腔体温、腋下体温和肛门体温3种测量方式。现在出现了不少的电子温度计,可以直接测量额头或手腕皮肤的温度。

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 0.2~0.3℃,平均约为37.0℃;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变动幅度不超过1℃。

体温调节是人适应环境的一项能力。正常情况下,体温可以自主调节,也可以进行行为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即动物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寒颤、发汗、血管舒缩等,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过程。行为性体温调节即动物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如低等动物蜥蜴从阴凉处至阳光下来回爬动以尽量减小体温变动的幅度。人在严寒中原地踏步、跑动以取暖,均属此种调节。人类能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而增减衣着,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祛暑御寒,则可视为更复杂的行为调节。

由于体温调节的内分泌反应与应激的内分泌反应有共同点,所以体温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人的应激情绪状态。处于焦虑或恐惧的情绪中,体温也会有波动性的升高。跟自主调节一样,这种波动幅度一般也不会超过1℃,或者体温波动不会超过37.5℃。

对于发热,医学上有较为普遍认可的概念。一般来说体温在37.3~38℃之间属于低热。38~39℃之间属于中等度发热。39~41℃度是属于高热。超过41℃属于超高热。当然,每个人的基础体温也有所不同,是否属于低热还可以以自己的基础体温来判断。所谓基础体温就是自己在健康体检时,由专业人员为其测量所观察到的体温。之所以要做健康体检,就是取得自己各种健康指标的基础值,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健康指标值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象武汉封城时间较长,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秩序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时由于疫情早期对于病毒和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的很多不明确,特别是早期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从而造成其中不少的人产生心理恐慌。较长时间的心理紧张焦虑、甚至是恐惧,人的内分泌也会失调。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肌肉会收缩,内脏也会产生相应的应激性反应,从而促进的机体产热系统的代谢,而由于紧张,皮肤血管也会收缩,从而不利于汗腺等散热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引发体温升高,但这种体温升高一般只会出现低热的反应,很少超过37.5℃的。

这种体温偏高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频繁不断测量自己的体温,甚至还会采用不同的体温表来测量。每日体温测量在疫情防控期间是必要的,但至多也是在晨起或晚睡前测量,不要过多测量,频繁的体温测量对自己的潜意识是一种负性暗示,不利于体温恢复到基础体温的状态。

u=4199200912,3365498130&fm=26&gp=0.jpg

近一个月的心理援助工作,感觉不少来访者体温偏高可能是躯体化(即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躯体不适)的一个新症状。预防和治疗这种体温升高的躯体化症状,笔者总结了一个简单有效方法,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每日早晚喝一杯热的红糖生姜大蒜水,每日可以加做一次头项部、肩部、背部刮痧或拔罐自我医疗,同时晚上睡前热水足浴外足底按摩。白天可以安排好学习与网络办公,充实好一日的时间管理,适当做些放松练习,不要反复测量体温,每天早晚测量一次一即可,避免形成体温测量强迫性症状。当然,如低热表现者也一定要向社区家庭医生或社区疫情防控管理人员报告,排除新冠肺炎的感染,为疫情防控尽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 马恩祥 梁小群 易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