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心学】何为立志:不妨看看与谁同志
人各有志,但真正的立志,尤以为要立民族之志、人民之志,这种志往往被称为同志。因此立同志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立志,它与从众不同。从众是基于缓解压力而选择被动追随他人;而立同志,则是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立同德同心、大仁大义的大志。
从"同德同心"到"共致良知":心学视野下"同志"的语义流变与精神传承
引言
"同志"一词,古已有之,然其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从先秦的"同德同心",到王阳明心学的"共学共修",再到近现代的政治话语与身份认同,"同志"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精神共同体的追求。本文以心学为视角,梳理"同志"的语义演变,揭示其背后"立志""共修""一体之仁"的心学精神如何在历史中延续与转化。
一、心学渊源:传统"同志"的道德根基
1. 先秦儒家的"同志"原型
《国语》言"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奠定了"同志"的核心——以道德一致性为根基的志同道合。这种关系多见于政治同盟(如《左传》"乐忧同恤")或士人交友(如《后汉书》"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强调通过共同价值形成精神纽带。
2. 王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
王阳明将"同志"提升为心学实践的关键载体:
《传习录》中"同志之士,远近皆来",指向共致良知的学术共同体;
《与黄宗贤书》呼吁"同志"相互"砥砺夹持",体现"事上磨炼"的实践要求;
弟子王畿提出"同志相聚,惟以改过迁善为事",深化了"责善"与"改过"的群体修养观。
此时,"同志"不仅是志向相同者,更是共同践行"知行合一"的生命伙伴。
二、近现代转型:政治话语中的心学基因
1. 革命话语的接续与重构
孙中山以"同志"凝聚革命力量,表面是政治动员,实则暗合心学传统:
"革命同志"延续了"立志而圣则圣"的精神——以救国为志,以行动成圣;
中共延安时期的"同志"平等化,呼应阳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平民性。
2. 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心学
1949年后,"同志"的全民化可视为心学"万物一体"思想的制度实践:
通过称谓统一消解阶级差异,近似阳明"视人犹己"的伦理理想;
文革中"同志"的政治纯洁性要求,则异化为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扭曲。
三、当代困境与心学启示
1. 语义分化的挑战
今日"同志"的多元含义(体制内称谓、LGBTQ标签、网络戏谑)折射出精神共同体的碎片化。心学对此的启示在于:
回归"立志"本原:无论何种"同志",需以共同向善之志为根基;
重构"责善"伦理:差异群体间应如阳明弟子般"忠告而善道之",而非对立。
2. 心学的现代性回应
阳明心学的"同志"观提供了一种超越身份政治的可能:
"共学"而非"标签":如书院会讲般,通过共同实践(如社区共建、公益行动)重建信任;
"一体之仁"的扩展:将LGBTQ等边缘群体的包容纳入"视天下犹一家"的当代诠释。
结语
从《国语》的德性同盟到今天的多元认同,"同志"一词的演变,实为中国人寻求精神共同体的历史缩影。心学对"同志"的诠释——以立志为本、以共修为法、以一体为境——不仅是一种传统资源,更为解决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提供了路径:唯有在"共致良知"的实践中,真正的"同志"方能超越分歧,复归"同德同心"之本。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想学习汉字心学疗法的朋友,可致电或扫码咨询:13367287953(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