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解封10天了,昨天也见证了武汉订正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和病亡人数,确诊病例核增325例,病亡数核增1290例,但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有多少还并不清楚。国家疾控中心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415日手机接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短信通知,将在武汉市居民中抽样人次1.1万人,抽样调查采取定点随机抽样的原则,抽样调查13个行政区,依据新冠肺炎累计发病情况和辖区人口比例,每区5-11个街道,每个街道从给定的社区范围中选取一个社区,共100个社区作为调查点。每个街道以家庭为单位,被抽样的家庭成员全部免费检测咽拭子核酸检测、抽血查lgGlgM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在人群中的存在,使得无症状感染者成为疫情复燃的最大威胁和防控效果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现状,仍然需要全民皆兵、主动出击。疫情防控需要人人反省的事在于改变传统落后的就诊行为习惯,建立起符合流行病学需求及维护健康需要的新观念。当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灵魂深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应该是去看病还是去看医生?病了应该是吃药还是先不吃药?就诊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

第一问:看病还是看医生?

如果一个人都说“我去看病去了”,这个人是谁还要不要猜?

汉语表达的完整意思不能只看词句,还要看语境。譬如说“我去看病去了”的这个人,可能是个患者,也可能是个医生。一个是“病人找医生治病”的英语表达of a patient see a doctor,譬如一个人在家(单位)里说“明天我要看病去”;另一个是“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英语表达of a doctor examine a patient,譬如患者来医院找医生,结果被告知“大夫出去看病去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个人获益,人会无病犯病,因为“病了”能给个人带来若干好处:当病人,其愿望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不舒服可以逃避日常工作;有些人满意于当患者的这种生活方式;病了可以缓解压力;不舒服有助于解释个人的过失;不舒服可以获得关心;病了可以形成对他人的操纵;有些人则是通过生病来进行自我惩罚。

同时也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病耻感,人犯病了也会不承认患病。譬如搜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一旦被发现,起码要隔离医学观察14天,很可能让很多人本能地避之不及,无形中产生被歧视感,这也让一些人纠结当下是不是要去做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检查。

从健康的新观念来说,在脱离了贫困而进入小康的社会之后,防病比治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等待生病的再去看医生,而是没有生病的时候,也要经常看看医生。所以未来看医生的人有三个类型,最主要的是大多数的健康人为了健康促进而去看家庭或社区医生,其次是亚健康人群,到医生那里做健康体检来的,再次也是比较少的人因为患了病才去医院看医生寻求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个时候才是大病和重病。

为什么现在大医院的就诊的人多,社区小医院就诊的人少呢?笔者猜想是因为现在去医院的大多是第三类的真正病人,而作为第一类需要健康促进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去看医生的行为习惯。他们中的一些人宁可花钱买奢侈品或没有多少用处的所谓保健品,也不愿意去看看医生,让自己有一个正确与经济的健康管理,因为谁也不愿意无病找病。当每个人都有了从“看病”到“看医生”的健康观念转变之后,作为家庭医生驻点的社区医院就诊的人就会多了起来。

所以作为社会媒体或者精英人士,示范或垂范让人看医生而不是让人去看病。以前上医院的人都称病人,现在有一些进步称为“患者”,而真正意义上进步应该是称为“就诊者”,当传统的医院都习惯于称来医院挂号的人为“就诊者”的时候,或者当社会形成“去看医生”而不是“去看病”的语言环境,社会才是一个高度健康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病了的状态。

第二问:吃药还是不吃药?

其实很多病一开始可以不吃药。流行病学非常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实流行病学管的不仅仅是传染病,也可以管到大多数慢性病。医生习惯开药连同就诊者愿意吃药,均源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思维。其实在一个慢性病为主、预防医学技术先进的时代,大多数就诊行为是可以预先计划的,并不需要等到需要抢救的时候才就诊。

按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有大部分的生物性疾病和少数的心理疾病要服药,而社会性疾病、大部分的心理疾病和为数不少的躯体疾病,原可不需要服药治疗。譬如新冠肺炎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就无须服药,只需要做好隔离观察和心理疏导就可以了。隔离观察就是社会医学处置,而心理疏导就是心理治疗,这两者都不需要用药。只有当病人的症状比较重、损害到器官功能的时候,才需要对症处理和抗病毒治疗。

注意力缺陷儿童过去称为儿童多动症,规范的诊疗应遵循先行为训练而不给药的原则。一般至少在认知行为训练半年无效之后才考虑增加药物治疗。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对于绝大多数化学合成药物来说,能不吃尽量不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些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拒绝服药是合理的,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维护健康的一种本能反应。中药本是食药同源,中医中药本身也是治未病的出发点。所以看医生的时候运用中医药不仅仅能起到治疗的作用,还能起到防病和调整饮食营养平衡的作用。中医药此时不是药而是个养生的“药引子”。

第三问:就诊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他人?

传统的就诊观,一般认为就是为自己。但在一个流行病学思维的时代,就诊同时也是为了他人。秉持“就诊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理念,就给就诊赋予了“维护健康不仅仅是个人权利,也是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新涵义。

譬如如果人人都能主动去做一次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情况的健康体检,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不就很清楚了吗?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病毒但可以表现 自己的身体健康,但这种状态可能构成对家人健康、他人健康的威胁。如果每个人都能主动维护自己的健康,定期体检或专项体检,而不是等到生病后才去医院就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会简单得多。

理解就诊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健康意义,还是一个有丰富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健康为他人就是要重视自己的健康,健康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家庭和整个社会。只有自己健康了,家人才会幸福、社会才繁荣,因为生病了,总要消耗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的消耗必然带来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负担。无病就诊,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看病”的成本,看医生总体来说比看病便宜。看医生是一种健康为人人的高尚行为,还可以避免将来看病,何乐而不为呢?

QQ图片202003290741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