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医院管理培训中,曾经领跑中国医院管理创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为民院长也开讲《医院职业化管理》,说明越来越多的院长开始重视职业化管理了。职业化管理不只是管理的知识与技术掌握,更重要的是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这一切依赖于职业心理的成长。

笔者曾辅导一些医院做创新管理项目的经验总结,同不同的管理科研项目责任人有着密切反复的思想交流,交流的对象都是管理上的精英和成功人士,他们对于自己的管理创新有着深入的实践与体认,但从职业化管理来看,还是不同程度的受所所学所做的专业、工作经历和思维定势的局限,而影响了对管理创新项目的总结与提炼,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到项目的推广未来应用和提升。这其实也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做分析与解读。

管理是一种复杂的人际与环境构建行为组合,而行为又受知、情、意这三类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所决定因此,就职业化管理者而言,职业素养与角色训练离不开知情意的学习与把握。要做到管理执行力强、管理行为的统一与高效,在组织内部,需要个人做到与他人、与团队同“知”、同“情”和同“意”。

“知”

职业化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环境与沟通过程需要有共同的认知。因而同知的过程也是建立管理共同语言的过程。通过沟通环境构建,让人们知道管理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沟通语言的设计,也让人们能理解管理的目标及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从而尽量避免不理解甚至是误解。通俗来说同知就是职业化管理的知识传播与普及,有了同知的这个基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界限就消除了,能彼此理解,也就为彼此接纳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

同知的另一层意思是职业化管理要秉持良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往往来源于一方或双方良知的蒙蔽或者泯灭。传统的心学认为,良知是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也是不学而能的。人之所以对是非失去正确的判断,常常是因为良知被私欲蒙蔽,遮挡了良知对是非的观察与分析。因而只要管理的双方都能将私人拿开、秉持良知,管理就变得容易。如果说创新需要智慧,守成就只需要良知。如果良知总能主导人们的思想,创新也就没了障碍,创新就能变得轻松与自如。因此,在职业化管理过程中,去疏导自己和他人的良知,把私欲当着尘埃拂去,就能让彼此做到同知。

“情”

情既是情绪也是情感。管理过程如果以人为本,就一定会形成既重视情绪也重视情感的氛围。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所谓“对事不对人”其实背后的逻辑还是为了烘托人的情绪、增进人的情感。从心理学上讲,管理一定要以同理心为前提,管理双方都要有“共情”的技巧,站在对方的角度先考虑,深入到对方的内心去体认,而不是从自身的角度先考量。

同情要处理好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对于一个尚未建立起信任与亲切情感的人来说,管理中更要重视良好的沟通情绪环境营造,否则信任感就会进一步降低,甚至是反感。而对于情感非常深厚的人们来说,过于注重情绪反应会让人感觉到生疏,适当的情绪变化反而让管理行为变得真实而不虚伪。

良好的情绪,前后一致的积极情绪营造人际关系好的情感,异性间往往是因恋而爱,也有因一见钟情产生爱而恋的。管理的人际关系,从同情来说,是一种博爱而不是一种排他的爱。愈爱者愈严格,如果恰恰相反,管理将是很可怕的。

“意”

现在的医患关系常常被知情同意所困绕,知情同意似乎变成了一种让患者不得不同意的例行公事。笔者以为,同意是彼此意志相同,是意思相通,彼此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方向,从而志同道合。医患关系是如此,医院管理也是如此。在做管理的过程中,要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得要去了解他的意志,尊重他的意志,把自己的意志与他的意志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把管理者的意志强加在他的意志之上,反而是能成就他人的意志,这样的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做到同意还需要有服务他人意志的精神,管理是一种整合,促进统一目标下的融合。医院是一个有统一目标的组织,选人环节要特别注重志趣相投,志不同道不合,那是做不到同意的。管理的服务除了满足个人的意志,就是要打造共同意志,当共同意志形成之时,个人意志就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创新意志,更加激发集体意志的提升。职业化管理由岗位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和组织职业化按系统化构成,岗位设计、团队构建和组织设计要把岗位角色、到管理项目单元和医院组织意志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高度同意的管理系统。

同意的低层次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譬如有的管理者制造一些相互制约的环境,形成大局稳定,局部变革的生态。同意的高层次是一种协调的状态,是一种共生的生态,不存在影响同意的寄生现象,全局皆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意志状态。同意的混乱是一种管理生态破坏的状态,在职业化管理上突出表现为管理者个人能力突出,团队糟糕,组织涣散。

总之,做好职业化管理,要先做好心理管理,包括个人的心理、团队的心理和组织的心理。因而,要实践好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职业化管理少不了要把心理管理纳入到现代医院的职能管理中来。譬如不少现代企业已经开始设立心理管理专员和高级心理管理经理,而在医院能否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科设置之外,也增加心理职业管理的岗位和项目组织设计,而来服务于医务人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