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笔者理解为外界环境为天,内在环境为心,人应该顺应外在环境变化,也应该顺应内在的心理变化。或者说要保持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应该与外在环境与内在的心理相互适应。即健康的定义中所说的,健康是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心理适应能力。

一、老年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道理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自我实践。六十而耳顺是说听得进不同意见,这其实是对外界人际的适应,即有了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独立心境。“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是在身体健康可允许的范围按照内心的指引行事,从而保持一个心理自由无障碍的良好状态。

笔者去年也办理了到龄退休,随着母亲庚子年末的89岁高龄辞世,失去了儿子的身份,俨然成了老子,但从体验到的身心的诸状态来看未觉得自己进入了老年。只是由于到龄退休手续的办理而被划到了老年生活阶段。物理学的量变到质变,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年龄总体划分是否进入老年也存在诸多争议,在个案上是否认为自己真正进入了老年,其实要按是否失能来做判断。

如果身体的功能都还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而只是年龄上的老者。进入到老年生活阶段,每增加一岁的年龄是在提醒老年人做任何事情要知道“心有余而力不足”,让心留有余地,身体健康才能跟得上,适应得了。因为心理是精神场面上的,主观率性而自由;而身体是物理和生理层面上的,客观理性而受限。

因此老年时期的种种行为虽然从心所欲,孔子也说要“不逾矩”,要知道自己身体的极限,身体健康的规律。只有遵循身体健康的规律,心理才有健康存放之所,心灵才有更好的寄托。

二、觉察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人生境界

保持老年时期的身心健康,需要有人、环境与社会的协同作用。但心理健康虽然像身体一样也受制于社会及环境,但却是我们人自己可以主宰的。情绪会象天气一样变好或变坏,但心理能在情绪的变化中保持一种总体的健康稳定,情绪变化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阀门,而不是心理变坏的导火索。所谓用理智过分地控制情绪,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也许是觉察自己的心灵品质并不断改善它们,通过不断地提升人生境界而让心理进入到更好的健康状态。

改善心灵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关键是在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阳明学者认为,人生境界一共有五层:世人、能人、君子、贤人和伟人。

1)世人。世人是俗人,被欲望所左右,难免会出现心理失健康。世人境界最典型的年龄期是童年时期。

2)能人。能人虽然有智慧并勇敢,但未必有胸怀,做的事也可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损人利己。最终也会落个可悲的下场。能人境界可以从少年时代看到影子,有一些人少年时期会恃强逞能。

3)君子。君子讲诚守信,能刚能柔,能伸能屈,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人提升到君子境界时心理就越发健康了。绝大多数的成年人,为了生活与事业,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皆是君子所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个伪君子也比做个坏能人好。因为伪君子还知道良知,要伪装成君子。

4)贤人。贤人诸如贤妻良母般的女子其实就是最常见的贤人,做贤德之人甘于牺牲自我,公而忘私,心理不仅健康还心灵高尚,是心理健康的更高境界。虽然贤人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辛苦的,但他们自己的体验常常是苦中有乐,有着幸福的体验。笔者以为,幸福有时并不不等于快乐,而是那些能坚持克服困难、不断解脱痛苦而勇敢的生活过程及体验。

进入老年时期,身体健康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身体的病痛或轻或重会成为老年时期身心健康的困难与痛苦。但只要我们保持一个贤人的境界,把克服这些困难与痛苦当成追求幸福的目标愿景,将使我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好,反过来就促进了健康状态的改善,最终导致身体健康的好转。

5)伟人。伟人境界更是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的博大情怀,人格达到人生的最高点。伟人的境界让自己进入老年后升华对生死的认知,最终能不畏死亡,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心灵与身体的契合,而让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没有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可以清醒而平静地面对死亡。

心理品质模型.png 

三、对从心所欲的事情进行有效的管理

心灵品质按当代心学专家白立新老师的观点,可以从勇气、胸怀、智慧和人格四个方面去努力。不论是个人生活目标或是事业目标的确立,其实就是受这个四维度的品质所影响。

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即是按照目标管理的方法对从心所欲的事情进行有效的管理。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开场讲学时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个字,这其实主是确立目标、付诸行动、自我反省、助人改过的一个项目管理过程。自我反省在老年后比较容易做得到,而责善在老年也可以做得更好。真正的责善是帮助别人改过时,他人乐于接受,而不是更加恼羞成怒。否则就不是责善而是做恶。因此老年时期的胸怀到了人生最为宽广的时期,而包容心也就更强。

一旦目标确立之后,提升这四个维度的心灵品质,目标就一定可以达成。因为目标是在这四个维度提升之前受它们的影响而确立的,之后只要有稍稍的心灵品质提升,目标就有达成的充分资源与能量。

改善心灵品质的几个层面需要付出努力。按心灵品质修炼的难度,人格提升是最难的,智慧提升也是不容易的,胸怀提升只要尽情忘私就可以无限扩大,而勇气提升则是最容易实现。只要一个不怕失去一切,勇气就有了。提升勇气和胸怀也就成了心灵品质改善的突破口。

四、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维护老年的心理健康呢?除了上述的改善心灵品质、提升人生境界外,笔者还有几点建议:

(一)不断更新老年生活目标

人有着无限的潜能,身体健康亦是如此。退休后有着生活期待与目标的老年人,其心理调节动机较强,饮食生活更加追求科学健康。因为有目标,而目标确立之后有着时间规划,这无疑就相当于对于长寿的时间管理。小时候听奶奶说她曾为父亲算命,说父亲活不过六十岁。父亲身体一直也较弱。但父亲自幼跟师学习传统医学,边做农民边也边在乡村帮人采药助医。到父亲进入老年后,我也不断利用目标管理的方法,为父母寻找他们要活着的客观理由,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父亲最后活到了80岁,母亲活到了89岁。而岳母当年催我们早结婚、早生子。说她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并为其他六个儿女带大了他们的孩子。也希望在她有生之年为我们带孩子。在带我孩子3岁多上幼儿园后,73岁就辞世了。这种巧合是否意味着老年生活的目标影响着健康长寿?

(二)始终保持行为和角色健康

健康不仅仅可以觉察,更是可以影响他人感受。快乐与幸福是一个彼此相互感染的过程。如果我们能通过药物、医疗手段或者心理行为方法保持老年角色健康、行为健康,则会形成对家庭与社会的一种健康氛围。此时不是博取别人对作为老年我们的同情,而是换取他人对我们老年的称赞,这种外界氛围对老年的健康将是一种促进的能量。如果对老年的同情愈多,我们老得将更快。所以不论我们的身体健康到了何种地步,都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我们的角色健康与行为健康。一旦最后的一点行为健康与角色健康也丧失了且难以恢复,心灵将会向身体发出自动安乐死的信号。譬如有许多高龄老者重病之后谢绝亲朋探视、最后时间只饮水不进食等,从而实现最为自然的死亡。

(三)不断更新相互扶助的朋友圈

毛主席在班子建设中提倡“老中青”三结合。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最为健康的生态是老年、中年、青少年儿童三者的混合群体。老教授做研究与学问虽然很辛苦,但他从未放弃培育青年一代学生,所以健康长寿的很多。现代化的民营企业,很多创始人也从未真正退休,不断的培养着企业的未来领袖。尽管老了但仍然选择忙碌,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健康。这些忙碌的动力不只是事业目标的指引,更是因为这些老年人身边有一群生动活泼可爱的年青人。即使家居老人,也在为带孙子忙碌。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幼儿,也让老年人快乐而幸福着,没有孤独,却有童趣,不长寿都不可能。

笔者认为,退休老年人,可以寻找更多的机会与年轻人在一起,甚至可以与儿童一起做个“老玩童”,听说欧洲就有不少的养老院与幼儿园建在一起。也有养老院建在商业街区,让老年人更贴近城市生活。把人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为讲好童年故事,为培养未来的花朵耕耘。现在家庭的年龄夫妻大都习惯少生孩子。因此健康老人应该从家庭中多走出来,融入社会群体,多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事情,一定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而有趣。

当然,每个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各有不同,只要顺着自己的健康思维,与身体健康状态相一致的户外与互联网活动,多更新网络朋友圈,多交结线下朋友,通过健康的交流与效,其心理健康就会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即使偶有不良情绪,就能及时被疏导与化解。

44.jpg

55.jpg

55.jpg

33.jpg